青春是什么?
青春不只是年龄的数字,更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情形。就像陈妍音雕塑《飞扬的青春’里面那群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一样——他们提着行李,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,有人踮脚张望,有人抓紧时刻进修,那种蓬勃的生活力仿佛能穿透冰冷的青铜。飞扬的青春,从来不是躺在舒适圈里做梦,而是在风雨中依然敢想敢拼的勇气。
雕塑里的青春印记
陈妍音用写实手法定格了1950年代青年垦荒队的瞬间:厚重的棉衣挡不住他们轻盈的脚步,零下的气温冻不僵他们热切的眼神。这让人忍不住好奇——是什么样的信念,让这些城市青年甘愿奔赴荒原?答案就藏在雕塑的细节里:那个边等待边看书的青年,那群互相鼓劲的伙伴,还有他们统一朝向远方的视线。飞扬的青春从不需要豪言壮语,它藏在每一次主动选择的行动中。
不同时代的青春答卷
从垦荒队员的背包到当代青年的笔记本电脑,载体在变,但内核未改。在”日出东方”展览的四个篇章里,我们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抛头颅洒热血,改革开放年代青年勇闯特区,新时代青年则在抗疫、科研等领域崭露头角。正如展览中那些跨越时空的作品所揭示的:每个时代的飞扬青春,都是用担当书写的。你的青春故事,会是下一个时代的注脚吗?
让青春永远飞扬的秘密
保持青春情形其实有公式可循:保持好奇心+敢于突破舒适区。就像雕塑里那些青年,他们或许也会害怕未知的垦荒生活,但更怕辜负了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。今天,我们不再需要扛着铁锹开荒,但乡村振兴、科技创新等领域,何尝不是新的”垦荒”?记住,青春的特权不是年轻的面容,而是永远相信”我可以改变些什么”的赤子之心。
写在最终
站在中华艺术宫这件雕塑前,突然明白:飞扬的青春从来与年龄无关。它是78岁仍坚持创作的艺术家陈妍音,是平均年龄33岁的嫦娥团队,也是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拒绝躺平的你我。当百年后的观众凝视我们这个时代的”青春雕塑”时,希望他们能看到:那群人眼里有光,脚下有路,心里有火。这不正是青春最美的模样吗?

						        